心梗,全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属于冠心病的危急类型,若不及时救治,可能迅速危及生命。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急救与治疗、预防等维度详细介绍:
一、核心定义与病理机制
心梗的本质是心肌供血的 “供需失衡”: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因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原因突然堵塞,导致该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失去血液滋养,短时间内(通常超过 20-30 分钟)即出现缺血性坏死。
心肌坏死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
二、主要病因与高危因素
1. 核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
长期血脂异常(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壁逐渐形成 “粥样斑块”(类似血管壁上的 “脂质疙瘩”)。
当斑块突然破裂时,会激活血液中的凝血系统,迅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供血中断 —— 这是心梗最常见的诱因(约占 90% 以上)。
2. 常见诱发因素
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过度紧张);
过度劳累(如熬夜、高强度体力劳动);
寒冷刺激(如冬季突然受凉);
暴饮暴食(尤其是大量高脂、高糖饮食后);
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可能诱发血压波动)。
3. 高危人群
年龄:男性≥45 岁、女性≥55 岁(或绝经后);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基础疾病;
有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患冠心病或心梗);
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三、典型症状(需警惕 “非典型表现”)
心梗的症状存在个体差异,部分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格外注意:
1. 典型症状(最常见)
剧烈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类似 “胸口被巨石压住”,疼痛可持续 30 分钟以上(普通心绞痛通常 5-15 分钟缓解),且休息或含服 “硝酸甘油” 后无法缓解。
放射痛:疼痛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背部甚至上腹部放射(部分人会误以为是 “胃痛” 或 “颈椎病”)。
伴随症状:同时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意识模糊。
2. 非典型症状(易被忽视)
仅表现为 “胸闷、气短”,无明显胸痛;
上腹部疼痛(易误诊为 “急性胃炎”“胆囊炎”);
牙痛、咽喉部紧缩感(无牙科或咽喉部疾病证据);
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可能仅表现为 “乏力、嗜睡”,甚至无症状(称为 “无症状性心梗”)。
四、急救原则:“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心梗救治的关键是尽快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 “120 分钟内”,越早开通,坏死的心肌越少,预后越好),具体急救步骤如下:
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让患者就地坐下或躺下,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减少心脏负担),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拨打 120 时,清晰告知患者所在位置、症状(如 “胸痛 30 分钟不缓解,含硝酸甘油无效”)、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待急救人员时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含服硝酸甘油(需符合条件):若患者有冠心病病史,且血压正常(无头晕、低血压表现),可立即舌下含服 1 片硝酸甘油(0.5mg),每 5 分钟可重复 1 次(最多含服 3 次);若含服后疼痛不缓解,需警惕心梗,不可继续自行用药。
心肺复苏(必要时):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触摸颈部两侧 “喉结旁 2 厘米处”,无搏动),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按压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五、临床治疗:核心是 “开通血管 + 后续保护”
急救人员到达后,会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如肌钙蛋白)快速确诊心梗,随后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 快速开通堵塞血管(关键治疗)
溶栓治疗:若患者发病时间短(通常<3 小时)、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可通过静脉输注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替奈普酶)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有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
介入治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即 “心脏支架手术”—— 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堵塞血管处,扩张血管后植入支架,直接打通堵塞部位,是目前心梗首选的治疗方式(成功率高、恢复快)。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若患者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狭窄,或介入治疗失败,可能需要进行 “心脏搭桥”(取自身血管绕过堵塞部位,重建心肌供血),但通常用于病情稳定后的后续治疗。
2. 后续药物治疗(长期坚持,预防复发)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终身服用,预防血栓形成)、氯吡格雷 / 替格瑞洛(通常服用 6-12 个月,需遵医嘱);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低血脂,稳定动脉斑块,预防斑块再次破裂);
改善心肌重构药物:如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ACEI/ARB 类药物(如依那普利、缬沙坦,保护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
控制基础疾病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在目标范围)。
六、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心梗的预防需从 “控制危险因素” 和 “改善生活方式” 两方面入手,尤其是高危人群: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Hg);
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高脂血症患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目标值(高危人群<1.8mmol/L)。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包括二手烟),避免饮酒(或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如油炸食品、腌制品),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制品)的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避免剧烈运动;
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维持在 18.5-23.9 之间(BMI = 体重 kg / 身高 m²);
管理情绪:避免长期焦虑、紧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与监测:
高危人群需每年进行 1 次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检查,必要时进行 “冠状动脉 CTA” 或 “冠脉造影”,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重要提醒
心梗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核心在于 “早期识别、及时救治、长期预防”。若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切勿拖延或自行判断(如认为 “忍一忍就好”),及时拨打 120 是挽救生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