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包天” 是口腔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牙齿及颌骨发育畸形,医学上称为 “反颌”,表现为下前牙覆盖上前牙,下巴前伸,从侧面看面部呈凹形,与正常的 “上牙覆盖下牙” 咬合关系相反。
一、主要类型及成因
反颌可分为牙性反颌、骨性反颌,或两者混合,成因涉及先天与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
遗传:若父母或亲属有反颌,子女发生反颌的概率较高。
先天发育异常:胎儿时期颌骨发育受干扰(如母体孕期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或先天性唇腭裂等疾病可能导致反颌。
后天因素:
不良口腔习惯:如婴幼儿长期吸吮手指、咬上唇、伸舌等,会影响颌骨发育,导致下牙前伸。
乳牙期问题:乳牙滞留(该掉不掉)、早失(过早脱落)或蛀牙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咬合紊乱,进而发展为反颌。
呼吸道问题:如腺样体肥大、鼻炎等导致长期口呼吸,可能改变颌骨生长方向,诱发反颌。
二、危害
反颌若不及时矫正,可能带来多方面影响:
面部美观:下巴前突、面部凹陷,影响颜值和自信心。
口腔功能:咬合异常会导致咀嚼效率下降,加重胃肠负担;还可能影响发音(如某些音节不清)。
牙齿健康:上下牙咬合错位,易导致个别牙齿过度磨损、牙龈损伤,增加蛀牙和牙周病风险。
颌骨发育:儿童期反颌会限制上颌骨生长,同时刺激下颌骨过度发育,随着年龄增长,畸形可能愈发严重。
三、矫正时机与方法
反颌矫正强调 “早发现、早干预”,不同年龄段矫正方式不同:
乳牙期(3-6 岁):
若为牙性反颌或轻度骨性反颌,可通过活动矫治器(如颌垫式矫治器)矫正,疗程约 3-6 个月。
此时矫正可引导颌骨正常发育,预防畸形加重,是干预的黄金期之一。
替牙期(7-12 岁):
可使用功能矫治器(如 Twin-block 矫治器)调整颌骨关系,结合正畸手段排齐牙齿,利用生长发育潜力改善畸形。
恒牙期(12 岁以后):
轻度骨性或牙性反颌:通过固定矫治器(托槽)或隐形矫治器(如隐适美)调整牙齿排列和咬合。
严重骨性反颌:单纯正畸难以完全改善,可能需要成年后结合正颌手术,调整颌骨位置,再配合正畸精细调整。
四、预防建议
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如避免孩子长期吸吮手指、咬唇、偏侧咀嚼等。
关注乳牙健康:及时治疗蛀牙,乳牙脱落或滞留时及时就医,避免咬合紊乱。
定期口腔检查:儿童建议每 3-6 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反颌等问题。
总之,地包天的矫正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越早干预,越能利用生长发育优势,减少成年后手术的可能性。若发现孩子存在反颌迹象,应尽早到正规口腔正畸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