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片叶子挡住了眼睛,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本质或整体趋势。它强调因视野受限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带有贬义。
成语出处:
该成语源于古代寓言故事(见于《鹖冠子・天则》《太平御览》等),大意是:有个楚国人偶然看到一片叶子能让自己隐形,便捡起叶子遮眼,以为别人都看不见他,于是当众去偷东西,结果被抓。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因局部现象而盲目自信、忽视整体事实的人。
具体用法场景:
批评认知片面
例如评价某人只关注细节而忽略全局时:“他总纠结于方案的小瑕疵,却看不到整体可行性,真是一叶障目。”
提醒避免短视
比如在决策中只看眼前利益:“不能因为短期利润下降就否定转型,别让一时的困难一叶障目。”
讽刺盲目自信
像故事中那样,因局部优势而忽视客观现实:“他以为掌握了一点技术就天下无敌,简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与 “不见泰山” 搭配,增强表达效果)
近义词与区别:
近义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区别:“一叶障目” 更强调 “被遮挡” 的被动性(因局部遮挡而看不清),而 “坐井观天” 侧重自身视野局限,“管中窥豹” 则可含 “见一斑而知全貌” 的中性义(需结合语境)。
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提醒人们保持全局视角、避免片面判断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