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也称为 “感觉温度”)是指人体通过皮肤及黏膜感受到的环境温度,它并非实际的大气温度,而是综合了空气温度、湿度、风速、日照、气压等多种因素后,人体主观感受到的冷暖程度。
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的差异
实际气温是气象学中用温度计测量的空气温度(如 35℃),但体感温度可能远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湿度:高温时,湿度越大,人体汗液蒸发越困难,热量无法散发,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气温高(例如 35℃+ 高湿度,体感可能达 40℃以上,易引发闷热不适);低温时,高湿度会加速人体热量流失,体感更冷(如 0℃+ 高湿度,体感可能接近 - 5℃)。
风速:风会加速人体表面汗液蒸发或热量流失,因此高温时风速大,体感温度会降低;低温时风速大(如 “寒风”),体感温度会更低(即 “风寒效应”)。
日照:阳光直射会增加人体吸收的热量,使体感温度高于实际气温;阴天或阴影处则相反。
气压:低气压环境下,空气稀薄,人体易缺氧,可能加重闷热感;高气压通常伴随干燥,体感相对舒适。
体感温度的实际意义
指导日常生活:例如夏季预报 “体感温度 40℃” 时,即使实际气温 37℃,也需做好防暑措施(避免长时间户外、及时补水);冬季 “体感温度 - 10℃” 时,需加强保暖以抵御风寒。
气象预警依据:许多国家会结合体感温度发布高温、寒冷预警,更贴合人体实际感受,比单纯的气温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举例说明
实际气温 30℃,湿度 80%,无风:体感温度可能达 35℃以上,感觉闷热压抑。
实际气温 - 5℃,风速 5 级,湿度 60%:体感温度可能低至 - 15℃,寒风刺骨,体感远冷于实际气温。
简单来说,体感温度是 “人体真实感受到的冷暖”,它比实际气温更能反映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日常出行、健康防护时可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