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贵以专” 出自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原句为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教育的根本方法,贵在专一、专注、持之以恒。其内涵可以从多个层面理解:
1. 对教育者的要求:专注投入
教育者(如父母、老师)需要集中精力于教育过程,不能三心二意。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品德,还是引导行为,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持续的耐心,避免敷衍了事或朝令夕改。
例如,父母教育孩子时,若今天要求严格、明天放任不管,或同时用多种矛盾的标准要求孩子,就违背了 “专” 的原则,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效果。
老师授课时,若精力分散、备课不精,或教学方法杂乱无章,学生也难以专注吸收知识。
2. 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专心致志
学习的过程需要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专” 不仅是教育者的方法,也是对学生的要求 —— 只有专注于所学内容,才能深入理解、掌握精髓,而非浅尝辄止。
正如《三字经》前文提到的 “幼不学,老何为”,强调年少时若不专心学习,长大后会一事无成,而 “专” 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3. 对教育内容与目标的要求:专一有序
教育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连贯的体系,不能盲目杂乱。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品德培养,都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围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
比如传统教育中,儿童先学孝悌礼仪,再学知识技能,这种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顺序,正是 “专” 在内容规划上的体现;若贪多求全、无序灌输,反而会让受教育者无所适从。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教之道,贵以专” 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专注和坚持的过程。无论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引导,亦或是个人自我教育中的学习实践,“专” 都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 它要求目标明确、方法恒定、持续投入,最终才能实现 “教” 与 “学” 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