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果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年06月28日 16:32 | 作者:汉服造型师汉荟荟 | 阅读量:4

“阿罗汉果” 是佛教术语,属于小乘佛教(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指修行者通过断除烦恼、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的究竟解脱境界。以下从概念、内涵、修行路径等方面详细解析:

核心定义与内涵

“阿罗汉” 的梵文释义

“阿罗汉”(Arhat)意为 “应供”“杀贼”“无生”,象征修行者已具备三种核心成就:

应供:堪受天人供养,是修行功德的体现;

杀贼:断除 “贪、嗔、痴” 等一切烦恼(“贼” 指烦恼);

无生:脱离生死轮回,不再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束缚。

阿罗汉果的本质

代表修行者通过 “闻、思、修” 三慧,证得 “涅槃” 境界,彻底脱离痛苦的根源,达到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的状态(即此生为最后一世,不再投生)。

阿罗汉果的修行路径

在小乘佛教中,修行者需经历四个阶段(声闻四果),逐步证得阿罗汉果:

须陀洹果(初果):断除 “见惑”(对世界本质的错误认知),虽仍需七次人天往返,但已确定解脱方向。

斯陀含果(二果):断除部分 “思惑”(对欲望的贪执),仅需一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脱。

阿那含果(三果):彻底断除欲界烦恼,死后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不再返回欲界投生。

阿罗汉果(四果):断尽所有 “见惑”“思惑”,证得涅槃,永离轮回。

与大乘佛教的区别

小乘佛教的阿罗汉:侧重个人解脱,被称为 “自了汉”,虽已解脱但未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大乘佛教的视角:大乘认为阿罗汉果是 “偏空涅槃”,修行者需进一步发起 “菩提心”,迈向菩萨道,最终成就佛果。例如《金刚经》中提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强调阿罗汉需超越 “涅槃相” 的执着,才能契合大乘空性思想。

经典中的记载与象征

《阿含经》中的阿罗汉:佛陀的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均证得阿罗汉果,被称为 “声闻众”,其事迹常被记载于《杂阿含经》《长阿含经》中。

艺术与文化中的体现:佛教造像中,阿罗汉常以比丘形象出现,神态安详,象征解脱后的寂静境界,如中国古代的 “十六罗汉”“十八罗汉” 壁画与雕塑。

现代语境下的理解

在非宗教语境中,“阿罗汉果” 可引申为对某一领域极致境界的比喻,象征通过修行或实践达到的超凡成就。但从佛教本义而言,其核心始终围绕 “断惑证真、解脱生死” 的修行目标,是小乘佛教修行体系的终极指向。

阿罗汉果的分词解释

拼音:ā ē a

[ā]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luó

捕鸟的网:~网。天~地网。张网捕(鸟):门可~雀...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hàn

汉[hàn]〈名〉(会意。从水難(省去隹)声。...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guǒ

某些植物花落后含有种子的部分:~实。~品。~木。结~(a.结出果实;...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