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置管” 是临床常用的深静脉输液技术,全称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以下从定义、适用场景、操作流程、护理要点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PICC 置管的本质与核心优势
(1)技术定义
通过外周静脉(如肘部的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将一根细长、柔软的导管置入体内,使导管尖端到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如上腔静脉)。
导管材质多为硅胶或聚氨酯,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耐刺激、可长期留置的特点。
(2)相比其他输液方式的优势
对比维度 PICC 置管 普通静脉留置针 CVC 中心静脉置管
留置时间 可留置 3 个月至 1 年(最长不超过 1 年) 通常 72-96 小时 2-4 周(需频繁更换)
穿刺部位 外周静脉(肘部、前臂) 手背、前臂等浅表静脉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中心静脉
适用药物 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营养液) 普通输液药物 同 PICC,但穿刺风险更高
患者舒适度 活动限制少,可正常穿衣、轻微活动 易渗漏、静脉炎风险高 穿刺部位活动受限,感染风险较高
二、PICC 置管的适用人群与临床场景
(1)哪些患者需要 PICC?
长期输液患者:如癌症化疗(需多个周期用药)、慢性肾病透析、肠外营养支持(需长期输注营养液);
需输注特殊药物者:如化疗药(紫杉醇、顺铂等,刺激性强,易损伤浅表静脉)、高渗溶液(如 20% 甘露醇)、血管活性药物;
外周静脉条件差者:如反复输液导致血管硬化、儿童或老年患者血管细弱,难以反复穿刺。
(2)禁忌人群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静脉炎或血栓史;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20×10⁹/L);
上腔静脉综合征(中心静脉回流受阻)。
三、PICC 置管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1)置管步骤(通常由护士或医生完成)
评估与准备:
超声定位血管(贵要静脉优先,因其管径粗、直,血流速度快),测量置管长度(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 3 肋间);
消毒穿刺区域(范围≥10cm×10cm),铺无菌巾。
穿刺与置管:
局麻后,使用穿刺针穿刺血管,见回血后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
沿导丝插入扩张器扩张皮肤,再将 PICC 导管沿导丝缓慢送入血管,至预设长度。
确认与固定:
撤出导丝,抽回血确认导管在血管内,用生理盐水冲管后连接肝素帽;
拍摄胸部 X 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 1/3 处(避免进入右心房);
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记录置管日期、长度等信息。
(2)置管后常见问题
渗血:置管后 24 小时内少量渗血正常,若持续出血需压迫止血或调整敷料;
导管异位:X 线发现尖端位置异常(如进入颈内静脉),需由专业人员调整;
静脉炎:穿刺点上方发红、疼痛,可通过热敷、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缓解,严重时需拔管。
四、PICC 置管的日常护理与维护
(1)居家护理要点
敷料更换:
置管后 24 小时首次更换敷料,之后每 7 天更换 1 次(敷料潮湿、卷边、污染时立即更换);
更换时从下往上撕敷料,避免牵拉导管。
冲管与封管:
每次输液后用 10-20ml 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避免暴力冲管);
长时间不输液时,每周用 100U/ml 肝素盐水封管 1 次(防导管内血栓)。
活动与禁忌:
可做日常活动(如吃饭、散步),避免置管侧手臂过度外展、提重物(>5kg)、游泳;
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穿刺部位,避免沾水(可用防水敷贴)。
(2)异常情况处理
导管堵塞:回抽无回血时,不可强行冲管,需用尿激酶溶栓(由护士操作);
穿刺点红肿 / 渗液:可能是感染,需立即就医,检查血常规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导管断裂:若体外部分断裂,立即用止血带扎紧手臂上方,就医处理;若体内断裂,需通过介入手术取出。
五、PICC 置管的拔管时机与流程
拔管指征:治疗结束、导管到期(超过 1 年)、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血栓)。
拔管操作:
患者平卧,缓慢拔出导管(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血管痉挛),测量导管长度确认完整;
穿刺点压迫止血 10-15 分钟,无菌敷料覆盖 24 小时,避免沾水。
六、PICC 置管的常见误区与提醒
误区 1:置管后不能活动
正确做法:适度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如握拳 - 松拳训练),但避免剧烈运动。
误区 2:敷料自行更换
正确做法:必须由护士在无菌环境下操作,自行更换易引发感染。
提醒:携带 PICC 导管者需随身携带 “PICC 维护手册”,记录维护时间和异常情况,外出就医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置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