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记录是指在司法执行程序中,相关机构对执行过程和结果所做的详细记录。具体如下:
产生背景: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确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在此过程中形成执行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案件基本信息,如当事人姓名、身份信息、案由等;执行依据,即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过程情况,如采取的执行措施(查封财产、扣押物品、冻结资金等)、执行的进度、遇到的问题等;执行结果,如全部执行完毕、部分执行或执行困难等。
作用和意义:对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而言,能使其清楚了解执行情况;对法院等司法机构来说,是执行工作的重要档案资料,为后续的执行监督和司法统计提供依据,有助于维护法律权威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影响:对被执行人来说,执行记录可能会对其信誉度和信用情况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申请金融信贷服务、参与政府招投标以及从事行政审批等活动时,都有可能因为这个记录而受到各种限制或排斥。
另外,执行记录通常会被永久保留。不过,如果被执行人履行了义务或法院执行完毕等,法院会屏蔽失信信息,相关信息不再向社会公开,但执行记录仍会在系统中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