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是一种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的给药方式。以下是具体介绍:
原理
肌肉组织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药物注入肌肉后,会通过肌肉内的毛细血管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药效。与口服给药相比,肌肉注射能使药物更快地进入血液,起效相对较快;与静脉注射相比,它又相对安全,操作也较为简便。
常用部位
臀大肌:是最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之一。此处肌肉厚实,能容纳较多药物,且远离大血管和神经,相对比较安全。注射时,一般选择外上象限,可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三角肌:位于肩部,适用于药量较少的注射。三角肌位置表浅,易于定位和操作,但因其肌肉体积相对较小,药物吸收面积也较小,所以一般不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股外侧肌:在大腿外侧,该部位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区域较广,可供多次注射,尤其适用于儿童。
操作方法
首先,患者需采取适当的体位,如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以放松注射部位的肌肉。
然后,医护人员会对注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待酒精或碘伏挥发干燥后,手持注射器,以适当的角度(一般为 90 度)迅速将针头刺入肌肉内。
回抽注射器活塞,观察有无回血。若没有回血,说明针头位置正确,可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
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球按压注射部位片刻,以防止出血和药物渗出。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感染,确保注射部位和注射器的清洁无菌。
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注射器:根据药物的性质、剂量以及患者的年龄、体重、肌肉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和注射器。一般来说,儿童或体型较瘦的患者,宜选用较细的针头;而对于成人或肌肉发达的患者,可使用稍粗的针头,以保证药物能够顺利注入肌肉。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如果同时注射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反应:在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疼痛、头晕、心慌、皮疹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