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之策是:“能应对所有情况、没有遗漏和风险的完备策略,即‘绝对稳妥、万无一失的办法’”。简单说,就是 “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这个策略都能解决,不会出问题”。
实例:“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企业需要制定万全之策,才能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制定万无一失的策略);“他为这次旅行准备了万全之策,从天气预案到应急物品都考虑到了”(准备了周全无风险的方案)。
“万” 不是具体数字 “一万”,而是 “所有、一切、全部” 的泛指,用来强调 “策略覆盖的范围极广,能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 “万无一失” 中的 “万” 也是这个含义(指 “所有风险”)。
做好万全之策指 “制定并完善万无一失的策略”,侧重 “行动层面的准备”,例:“比赛前,教练带领团队做好万全之策,应对对手的各种战术”(制定并完善完备策略);
为万全之策指 “把(某策略)作为万无一失的办法”,侧重 “认定某策略的稳妥性”,例:“我们将‘分阶段推进’为万全之策,避免一次性投入的风险”(把分阶段推进作为完备策略)。
人生没有万全之策是指 “人生充满未知和选择,没有一种选择能兼顾所有需求、避免所有遗憾”,比如 “选择工作稳定就可能错过高薪机会,选择创业就可能面临风险,人生没有万全之策,重要的是接受不完美”。
“万全之策” 是汉语中历史悠久的成语,其核心思想可追溯至古代,但明确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魏书・刘表传》,原文为:“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大意是:“所以为将军谋划,不如率领全州归附曹操,曹操一定会感激将军的恩德;将军能长久享受福禄,传给后代,这是万无一失的策略。”
此后,“万全之策” 在《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逐渐成为表达 “完备策略” 的经典成语,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