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T 测试就像 “用户试用体验”—— 比如企业定制了一套 ERP 管理系统,开发完成后,由企业的财务、采购等实际用户操作系统(如录入采购订单、生成财务报表),判断系统是否符合日常工作流程,操作是否顺畅,能否满足 “提高工作效率” 的核心需求。如果用户操作后发现 “生成报表步骤太繁琐”“无法导入原有数据”,就需要反馈给开发团队优化,直到用户认可才能正式上线。
举个例子:某电商 APP 开发完成后 ——
先做 ST 测试:测试工程师验证 “商品搜索、加入购物车、下单” 等功能是否正常,性能是否达标;
再做 SIT 测试:测试 “APP 订单系统” 与 “商家库存系统”“第三方支付系统” 能否协同(如下单后库存是否减少、支付后订单状态是否更新);
最后做 UAT 测试:邀请真实用户试用 APP,验证 “从浏览商品到下单付款” 的流程是否符合购物习惯,操作是否便捷,能否解决 “想买东西” 的核心需求。
不同产品的 UAT 测试含义
(一)“软件测试中 uat 是什么意思”“软件测试的 uat 是什么意思”“软件中 uat 测试是什么意思”
软件领域的 UAT 测试,核心是 “针对企业级软件或定制化软件,由最终使用软件的业务人员进行验收”,常见于以下场景:
企业定制软件:如医院的 HIS 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UAT 测试由医生、护士或老师操作,验证系统是否符合诊疗流程、教学管理需求(如医生能否用 HIS 系统快速开处方、老师能否用教务系统排课);
通用软件新版本:如办公软件(如 WPS)推出新版本,会邀请部分企业用户或普通用户参与 UAT 测试,验证新功能(如 “PDF 编辑”“多人协作”)是否符合用户办公需求,操作是否流畅。
这类 UAT 测试的关键是 “贴近业务场景”—— 比如测试财务软件,用户会重点验证 “凭证录入、成本核算、报表生成” 等核心业务流程是否正确,而非纠结 “某个按钮的颜色是否好看”。
(二)“app 的 uat 测试是什么意思”
APP 的 UAT 测试,核心是 “由真实用户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试用,验证 APP 是否符合日常使用习惯,能否解决用户需求”,测试重点包括:
业务流程流畅性:如外卖 APP 的 “选餐 - 下单 - 支付 - 查看配送进度” 流程是否顺畅,是否有操作卡顿、步骤冗余(如 “支付后需要返回首页才能看订单”);
用户体验细节:如界面布局是否清晰(如 “立即下单” 按钮是否容易找到)、交互是否符合习惯(如 “左滑删除订单” 是否生效)、适配性(如在小屏手机上是否有按钮被遮挡);
实际需求满足度:如健身 APP 是否能根据用户目标(如减重 10 斤)制定合理计划,能否记录运动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是否真正帮助用户实现健身目标。
APP 的 UAT 测试常通过 “用户招募”(如在应用商店招募试用用户)或 “内部员工试用” 开展,收集用户反馈后优化,再正式上架应用商店。
UAT 测试相关高频问题
(一)“uat 测试最重要方面是什么意思”
UAT 测试最重要的方面是 “用户需求的符合性” 和 “业务流程的可用性”,具体可拆解为 3 点:
是否解决核心需求:这是 UAT 的核心 —— 比如用户用新软件的目的是 “提高工作效率”,若测试后发现 “做同样的工作,新软件比旧软件更耗时”,即使功能无 bug,也无法通过 UAT;
业务流程是否顺畅:用户会按日常工作 / 使用习惯操作,若流程不符合习惯(如财务软件 “生成报表需要 8 步,而旧软件只需 3 步”),会增加使用成本,难以通过验收;
数据准确性与安全性:对涉及数据的软件 / APP(如财务软件、电商 APP),用户会重点验证 “数据计算是否正确”(如订单金额是否算错)、“数据是否安全”(如个人信息是否能被保护,不泄露),这是用户信任产品的基础。
简单说,UAT 测试最重要的不是 “技术层面的完美”,而是 “用户用着顺手、能解决问题”。
(二)“软件测试中 kt 是什么意思 uat”
“KT” 并非 UAT 测试的标准术语,结合软件测试场景,“KT” 最可能是 “Knowledge Transfer” 的缩写,即 “知识转移”,常与 UAT 测试结合出现,含义是 “在 UAT 测试前后,由开发团队或测试团队向用户传递产品使用知识”,具体包括:
UAT 测试前:向用户培训产品的核心功能、操作方法(如教企业员工如何用新 ERP 系统录单、查账),确保用户知道 “怎么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UAT 测试后:向用户传递产品的维护知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如教用户 “遇到订单同步失败时如何排查”),为产品正式交付后的使用做准备。
比如某企业开展 ERP 系统 UAT 测试前,开发团队会组织 2 次 KT 培训,讲解系统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参与测试的员工能顺利完成验收。
开展或参与 UAT 测试需注意什么?
明确 UAT 测试范围和标准:测试前需与用户约定 “测什么”(如仅测核心业务流程,还是全功能)、“怎样算通过”(如用户操作 3 次核心流程无问题、数据计算 100% 准确),避免测试中出现 “用户觉得不满足,开发觉得没问题” 的分歧;
选择合适的测试用户:优先选择 “熟悉业务、有代表性” 的用户(如测试财务软件选资深会计,测试外卖 APP 选经常点外卖的用户),他们能更精准地发现不符合需求的问题;
记录并跟踪问题:测试中用户反馈的问题(如 “流程繁琐”“数据错误”),需详细记录(包括操作步骤、问题现象),并跟踪开发团队的修复进度,修复后让用户重新验证,确保问题彻底解决;
重视用户反馈的 “非功能性需求”:除了 “功能是否能用”,用户反馈的 “操作太麻烦”“界面不清晰” 等体验问题也需重视 —— 这些问题虽不影响功能使用,但会影响用户是否愿意用产品;
UAT 测试不替代其他测试:UAT 测试是 “最后验收”,不能替代 ST、SIT 测试 —— 若前期未做 ST 测试,UAT 测试中可能会因技术 bug(如闪退、数据丢失)影响验收,导致测试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