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溶片是一种特殊剂型的片剂药物,其设计核心是使药物在胃中不溶解,而在肠道内才释放发挥作用,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
一、基本原理与结构
肠溶片的关键在于其包衣层—— 在普通片剂的表面包裹一层特殊的肠溶材料(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等)。
这种包衣在胃酸(pH 值较低,通常 1.5-3.5)环境中稳定,不被溶解,避免药物在胃中释放。
当药物进入肠道(小肠 pH 值约 4.8-8.0,大肠更高),肠溶包衣在碱性环境下溶解,药物才释放并被肠道吸收。
二、设计目的
保护药物活性:某些药物易被胃酸破坏(如胰酶、某些抗生素),肠溶包衣可避免其在胃中降解,确保药效。
减少胃部刺激:部分药物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肠溶设计可降低恶心、呕吐、胃溃疡等不良反应风险。
靶向肠道吸收:有些药物在肠道吸收效果更好(如某些激素类药物),肠溶片可实现药物在肠道精准释放,提高生物利用度。
三、常见药物举例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肠溶片,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抗生素:如红霉素肠溶片,避免被胃酸破坏,提高肠道吸收效率。
消化系统药物:如胰酶肠溶片,在肠道发挥助消化作用;奥美拉唑肠溶片,作用于胃壁细胞但需避免胃酸破坏。
其他:如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肠道局部发挥抗炎作用。
四、服用注意事项
不可掰开、嚼碎或研碎:破坏肠溶包衣会导致药物在胃中提前释放,失去肠溶作用,可能引发刺激或药效降低。
服用时间:通常建议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服用,避免食物影响胃排空速度,确保药物顺利进入肠道。
特殊人群:胃动力不足、肠梗阻患者需慎用,可能影响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和释放效果。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抗酸药、抑酸药可能改变胃肠道 pH 值,影响肠溶包衣的溶解,需遵医嘱间隔服用。
五、与普通片剂的区别
对比项 肠溶片 普通片剂
包衣 有肠溶包衣,耐酸、在肠道溶解 无特殊包衣(或糖衣、薄膜衣)
释放部位 肠道 胃或肠道(根据药物性质)
适用药物 怕胃酸、刺激胃、需肠道吸收的药物 对胃无刺激、耐胃酸的药物
服用要求 不可掰开,需整片吞服 部分可掰开(根据剂型)
肠溶片是药物剂型优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释放部位的精准控制,既保证了药效,又降低了不良反应,服用时需严格遵循说明书或医嘱,避免因用法不当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