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分析中,前复权、后复权和不复权是调整股价历史数据的三种方式,核心差异在于是否修正分红、送股、配股等除权除息行为对股价的影响,直接关系到 K 线图的连贯性和分析逻辑。
为什么需要 “复权”?
股票在分红(如派息)、送股(如 10 送 5)或配股后,股价会进行除权除息,导致价格 “断崖式下跌”(如股价从 10 元变为 6.67 元),但这并非真实下跌,而是股权拆分的结果。若不修正,K 线图会出现大幅缺口,误导对趋势的判断。复权的作用就是消除这些 “虚假缺口”,让股价走势更连贯。
场景 除权除息前股价 操作(10 送 5 股) 除权后股价(约) 不修正的问题
送股导致股价拆分 10 元 持股 10 股变 15 股 6.67 元 K 线出现向下缺口,趋势断裂
派息导致股价扣除 10 元 每股派 1 元 9 元 短期价格 “下跌” 非市场行为
前复权:以 “现在” 为锚点回溯
前复权是以当前股价为基准,向前调整历史股价,让所有历史数据与最新价格 “对齐”。
特点:最新股价不变,过去的股价被向下调整(如历史高价 10 元,经复权后可能显示为 6 元)。
优势:K 线图连贯,能直观反映股价从过去到现在的真实趋势,适合技术分析(如看均线、支撑位)。
适用场景:日常看盘、短线交易分析,多数股票软件默认前复权。
后复权:以 “过去” 为锚点延伸
后复权是以最初的股价为基准,向后调整后续股价,体现 “如果从未除权除息,股价会是多少”。
特点:历史股价不变,最新股价被大幅抬高(如长期持有后,复权价可能远高于当前市场价)。
优势:能真实反映投资回报率,比如一只股票 10 年前 10 元,后复权价现在 100 元,说明实际收益是 10 倍(而非看现价 50 元误以为 5 倍)。
适用场景:长期投资分析、计算累计收益,尤其适合价值投资者回顾个股长期表现。
不复权:原汁原味但易失真
不复权就是保留股价的原始数据,不修正除权除息的影响,K 线图会出现明显缺口。
特点:股价严格按照市场交易记录显示,除权日前后价格 “断层”。
优势:能看到当时的实际交易价格,还原历史成交场景。
问题:趋势分析容易出错,比如误把除权缺口当成 “暴跌”。
适用场景:研究特定时间点的原始成交数据,极少用于趋势分析。
三者核心区别与选择建议
类型 基准点 股价调整方向 核心用途 典型场景举例
前复权 当前价格 历史股价向下调整 技术分析、趋势判断 看 5 日均线是否支撑当前股价
后复权 最初价格 后续股价向上调整 计算累计收益、长期回报 比较 10 年持有某股的实际收益
不复权 无修正 保留原始价格缺口 查看历史真实成交价 研究某除权日当天的开盘价
总结:按需切换,避免误判
做短线或技术分析,首选前复权,确保趋势连贯;
算长期收益或评估公司成长,用后复权,看清真实回报;
仅需原始交易记录时,才用不复权,但需警惕缺口干扰。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分析目的在软件中灵活切换(多数软件按 “Ctrl+R” 快捷切换),避免因复权方式选错导致判断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