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源”(也称为 “过敏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当这类物质进入易过敏个体后,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过敏症状。以下从定义、常见类型、检测方法及应对原则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过敏源的基本概念
过敏源本身通常是对大多数人无害的物质,但对于过敏体质人群(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敏感状态),过敏源会被免疫系统误认为 “外来入侵者”,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炎症介质,引发皮肤瘙痒、打喷嚏、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二、常见过敏源类型
过敏源种类繁多,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吸入性过敏源
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主要诱因:
花粉(如油菜花、蒿草、柏树花粉等,具有明显季节性)
尘螨(室内灰尘中的微型生物,喜温暖潮湿环境)
霉菌孢子(潮湿环境中霉菌繁殖产生,如雨季、阴暗角落)
动物皮屑 / 毛发(猫、狗等宠物的皮屑、唾液、尿液中的蛋白质)
昆虫排泄物(如蟑螂粪便、花粉传播昆虫的分泌物)
2. 食入性过敏源
通过饮食进入人体,易引发消化道或全身过敏反应:
食物类:牛奶、鸡蛋、鱼虾(如虾、蟹)、贝类、坚果(花生、杏仁)、大豆、小麦、芒果、草莓等。
添加剂:部分食品中的防腐剂(如亚硫酸盐)、色素、香料等。
药物: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阿司匹林等(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3. 接触性过敏源
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引发局部或全身过敏:
化妆品 / 护肤品:香料、防腐剂、重金属(如铅、汞)、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
日常用品:洗涤剂、肥皂、化纤衣物、橡胶制品(如乳胶手套)。
植物:荨麻、漆树、银杏叶等(接触后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4. 注入性过敏源
通过注射或叮咬进入人体,可能引发急性过敏:
昆虫毒液:蜜蜂、黄蜂、蚊子、蜱虫等的叮咬分泌物。
疫苗或生物制剂:部分人对疫苗中的成分(如明胶)过敏。
三、过敏源的检测方法
若怀疑过敏,可通过以下方法明确过敏源:
皮肤点刺试验
原理:将少量稀释的过敏源液体滴在皮肤上,用针轻刺皮肤使其渗入,观察 15-20 分钟是否出现红肿、瘙痒反应。
优点:快速、便捷、成本较低,适合筛查常见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源。
血液检测(特异性 IgE 抗体检测)
原理: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源的 IgE 抗体水平,判断是否过敏。
优点:适用于皮肤敏感、无法进行点刺试验的人群(如严重皮炎患者),结果更客观。
斑贴试验
原理:将可疑接触性过敏源(如化妆品、金属)贴在背部皮肤上,48-72 小时后观察是否出现红斑、丘疹。
适用: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皮炎的过敏源(如染发剂、镍合金)。
激发试验
原理:在医生监督下,让患者少量接触或摄入可疑过敏源,观察反应(如食物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
特点:准确性高,但有一定风险,仅用于其他检测无法确诊时。
四、应对原则
避免接触:明确过敏源后,尽量减少或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者春季减少外出,对尘螨过敏者定期除螨)。
对症治疗:过敏发作时,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皮质激素等缓解症状。
脱敏治疗:对于部分吸入性过敏源(如尘螨、花粉),可通过逐渐增加过敏源接触剂量,使机体耐受,降低过敏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了解过敏源是预防和应对过敏反应的关键,若出现反复过敏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