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而不物于物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年07月12日 21:22 | 作者:汉服造型师汉荟荟 | 阅读量:22

“物物而不物于物” 是一句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命题,出自《庄子・外篇・山木》,原文为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这句话以精炼的语言探讨了人与 “物” 的关系,至今仍对理解现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困境具有深刻启示。

字面解析与核心内涵

“物物”:前一个 “物” 作动词,意为 “驾驭、支配、利用事物”;后一个 “物” 作名词,指代世间万物(包括物质、名利、欲望等)。合起来指 “人主动掌控和运用外物,让其为自身服务”。

“不物于物”:“于” 表被动,意为 “不被外物所役使、控制”。

整体含义:人应当合理利用万物,却不被万物所束缚、异化,从而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深层哲学思考:人与物的辩证关系

庄子的这句话,本质上是对 “人如何避免被物质世界吞噬” 的思考,核心在于拒绝 “物化”—— 即人不沦为物质的奴隶,不被外在事物(如财富、地位、欲望)定义或裹挟。

“物物”:对物的合理利用

庄子并不否定 “物” 的价值,而是强调人应主动驾驭物,让物服务于人的生存与精神需求。例如:

工具是 “物”,人发明工具是为了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这是 “物物”;

财富是 “物”,用财富满足基本需求、支持理想追求,而非被财富绑架,也是 “物物”。

“不物于物”:警惕物的异化

当人从 “驾驭物” 变成 “被物驾驭”,就陷入了 “物于物” 的困境。这种 “异化” 体现在:

为了追求财富而牺牲健康、亲情,变成 “赚钱的机器”;

被名利裹挟,为了他人的评价而扭曲自我,失去独立人格;

沉迷物质享受,让欲望无限膨胀,最终被欲望牵着走(如 “为了买奢侈品而透支借贷”)。

庄子认为,这种 “被物所累” 的状态,会让人丧失 “本真”—— 即人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精神自由。

现实映射:现代社会的 “物物” 与 “物于物”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这句话的警示意义尤为明显:

正面案例(物物):合理使用科技产品(如用手机学习、沟通,而非被碎片化信息绑架)、理性消费(根据需求购物,不被品牌溢价或攀比心理左右)、用名利实现更大价值(如用财富做公益),都是 “驾驭物” 的体现。

反面案例(物于物):“996” 为了升职加薪却失去生活意义、沉迷网购囤积无用之物、因社交媒体的点赞数而焦虑、为了 “面子” 打肿脸充胖子…… 这些都是被物(或由物衍生的欲望、评价)控制的典型。

对生活的启示:如何做到 “物物而不物于物”?

明确 “主体” 与 “工具” 的界限:时刻提醒自己 “物是工具,人是目的”—— 物质、名利、科技等都是服务于人的幸福与成长的,而非人生的终极目标。

节制欲望,回归本真需求:区分 “需要” 和 “想要”,不被外界定义的 “成功” 或 “美好” 绑架,关注自身真实的精神需求(如安宁、热爱、意义感)。

保持精神的独立性: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外物(如 “我拥有什么 = 我是谁”),而是向内探索,建立不依赖物质的精神支撑(如知识、情感、信仰)。

庄子的这句话,本质上是在探讨 “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守住人的主体性”。它不是否定物质,而是反对 “拜物”;不是提倡禁欲,而是主张 “为物所用,而非为物所役”。这一智慧,至今仍是对抗消费主义、焦虑心态的一剂清醒剂 —— 真正的自由,始于不被外物绑架的内心。

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分词解释

拼音:wù

东西;事物:动~。货~。~质。~尽其用。指自己以...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ér

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bù fǒu

[bù]表示疑问、未定。同「否」。...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ú

a)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b)向:...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