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历史典故(虽为文学创作,原型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相关记载),后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力量或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常含巧妙利用时机、借力打力的意味。
典故背景与情节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 “赤壁之战” 前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设下难题,要求诸葛亮在 10 天内造出 10 万支箭,企图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识破计谋,却淡定表示只需 3 天,并立下军令状。
他利用对天象的预判,得知 3 天后将有大雾,于是准备了 20 艘扎满草人的快船。
第三天凌晨,诸葛亮率船逼近曹操军营,令士兵擂鼓呐喊。因大雾弥漫,曹操疑心有埋伏,不敢出兵,只下令弓箭手向船射箭。
待草人挂满箭支后,诸葛亮下令返回,成功 “借” 得 10 万余支箭,既完成了任务,又挫败了周瑜的算计。
成语含义与用法
“草船借箭” 的核心在于不费吹灰之力,利用外部条件(敌人的资源、环境的便利等)实现自身目标,强调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例如:
企业在竞争中巧妙借助对手的市场宣传打开自身知名度,可称为 “草船借箭”;
个人利用现有平台的资源完成看似困难的任务,也可类比这一逻辑。
该成语常带有褒义,突出 “智取” 而非 “强攻”,是中国文化中 “以智取胜” 理念的经典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