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游龙” 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书法或书写时的动态美感,其含义、出处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含义
字面直译:笔下的文字如同游动的蛟龙般灵活矫健。
引申义:形容书写或书法运笔流畅、挥洒自如,笔势刚劲有力且充满动感,宛如龙在游走,极具艺术美感。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源头:该成语的意象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 的象征意义相关(龙为祥瑞,象征力量与灵动),结合书法对 “笔势” 的追求。
文献示例:
清代文人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曾以 “笔走游龙” 形容书法线条的韵律感;现代文学中也常用此词,如:“他泼墨挥毫,笔走游龙,顷刻间一幅狂草跃然纸上。”
三、用法与场景
形容书法艺术
适用于评价草书、行书等注重笔势连贯的书体,强调书写者的技法娴熟与风格奔放。
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笔走游龙,将行书的飘逸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喻写作或表达流畅
可引申为文章思路顺畅、文笔灵动,如:“他写起文章来笔走游龙,数千字一气呵成。”
四、近义与反义成语对比
对比维度 成语 含义侧重
近义 龙飞凤舞 侧重笔势奔放、气势磅礴(可形容书法或字迹潦草)。
行云流水 侧重流畅自然(多用于文章或演奏)。
反义 笔钝意涩 形容笔法生硬、思路阻塞。
信笔涂鸦 侧重随意涂抹,缺乏章法(含贬义)。
五、文化延伸:书法中的 “龙” 意象
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走游龙” 的审美与 “以形写神” 的理念相通:
古人认为,优秀的书法应如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武帝评王羲之语),将自然物象的动态融入笔势,追求 “活灵活现” 的艺术效果。
这种意象不仅是技巧的体现,也暗含中华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 以笔墨模拟自然之力。
示例造句
这位老书法家年过八旬,挥毫时仍笔走游龙,气势不减当年。
武侠小说中,侠客以剑为笔,在岩壁上笔走游龙,留下绝世武功秘籍。
通过 “笔走游龙”,可直观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 “动态美” 与 “力量感” 的追求,既适用于艺术评论,也可作为文学描写的生动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