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意味着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增生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癌变潜能,以下是具体介绍:
病理特征
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加,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甚至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
组织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排列紊乱,极性消失,基底膜完整,但细胞的异常增生已累及上皮全层的大部分或全部。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的上皮,常见于胃肠道、宫颈、膀胱、食管等部位。例如,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常与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因素相关;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发生在胃肠道时,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血等症状;发生在宫颈时,可能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表现;发生在膀胱时,常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急等。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病理检查。通过内镜下活检、手术切除标本等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是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此外,一些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CT、MRI 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转移等情况,但不能直接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常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根据病变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选择,包括内镜下治疗(如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对于某些部位的病变,如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若患者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病变范围较广,可能会考虑行子宫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和密切随访,以降低癌变的发生风险,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